黨史宣教 黨史圖展

褚鳳岐馳騁遼吉

發布:2021-11-05 15:29 閱讀:2081 次 【 字體:

褚鳳岐

褚鳳岐(1964)

褚鳳岐(1965)

褚鳳岐與妻子康健

1945年8月,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争的勝利。但(dàn)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又(yòu)調兵遣将,企圖搶先占領平津,控制華北,進軍東北,獨占東北。

中共中央根據形勢發展,審時度勢,及時制定了黨對東北方針政策。1945年9月17日,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決定成立東北中央局,并确定從各抗日根據地增調軍隊和幹部進軍東北,同時加強熱河、察哈爾的力量。中央決定由晉綏分局代理書(shū)記林楓率幹部團去(qù)東北。幹部團的成員(yuán),從晉綏各地區抽調,主要是(shì)高、中級領導幹部,還有一部分警衛人員(yuán)和勤雜(zá)人員(yuán),共有1900人。9月22日,幹部團從興縣出發。林楓是(shì)這支隊伍的總負責人。行前,他向全體同志介紹了支隊的幾位領導同志,随後作了動員(yuán)。他說:黨的七大時,中央再三強調争取東北的重要性。有了東北,我們就有了勝利的基礎。鑒于東北地區的重要性,中央決定調二萬幹部、十萬部隊和一百個團的連以上幹部去(qù)東北。我們是(shì)第一批,幹部數量又(yòu)比較多,中央命令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前進,盡早到達沈陽。他還告訴大家,根據中央決定,9月14日已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

9月22日,褚鳳岐随幹部團從山西興縣出發,并擔任組長。褚鳳岐在長長的隊伍行列中,感慨萬千。離(lí)開戰鬥過的晉綏邊區,别緒依依,心潮滾滾,即将打回東北老家,激動心情難以平靜……

幹部團離(lí)開興縣,要經山西、察哈爾、熱河等省,須通過敵占區。當時林楓非常重視隊伍的安全。他認爲,這支隊伍是(shì)中央直接調派恢複東北的骨幹力量,必須保證萬無一失到達東北。他要求每經一地都事先做好周密偵察,深入了解敵情,時刻做好戰鬥準備,保證絕對安全。部隊在從朔縣、甯武間長城險關方口穿越同蒲鐵路時,遭到敵人的阻擊。

通過同蒲鐵路第二天下午,部隊在準備宿營的雁北地區應縣境内的小石口村(cūn),又(yòu)遇到一夥敵人,由于情況不明,隊伍隻好停止宿營,立即翻過小五台山向晉察邊區靠攏。

由應縣小石口村(cūn)到繁峙縣沙河村(cūn),确實是(shì)一次艱難的夜行軍。漫天雪飄,北風呼嘯,山道崎岖,坡陡路滑。有馬不能騎,隻好牽着步行,部隊隻顧趕路,已經一整天沒有吃飯,馬也沒有喂料。走過一段路後,人困馬乏,就在路邊的幾個山村(cūn)裏稍事休息。林楓和大家一樣,這時也隻吃了一點莜面糊糊和土豆,身體還未暖透就又(yòu)匆匆趕路。當隊伍從白雪皚皚的小五台山頂下到宿營地沙河村(cūn)時,這一天一夜已經走了220裏路。

幹部團過沙河後,隊伍又(yòu)經過五天行軍,趕到張家口地區陽原縣的化捎營村(cūn)。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司令員(yuán)派來汽車,把幹部隊伍送到宣化。晉察冀軍區給他們補充了急需的棉衣、鞋帽和各種日用品,并讓大家從宣化乘火(huǒ)車到沙城。許多同志第一次坐火(huǒ)車,感到新鮮,直到沙城下了火(huǒ)車,還覺得不過瘾。林楓從張家口回到支隊,聽(tīng)到這些議(yì)論,對大家說,同志們,大家再加一把勁,我們争取到古北口或承德再坐火(huǒ)車。

10月9日隊伍趕到延慶,住一宿後天剛亮就起程。整個隊伍從延慶出發後日夜兼程,沒睡過一個整夜的覺,隻有在吃飯的時候,才能休息一會兒。這樣披星戴月,馬不停蹄地長途跋涉,使同志們疲憊已極,騎乘的馬匹也筋疲力盡,有的馬背磨破,出血流膿,不少人不能騎馬,隻好步行。鞋磨破了,腳打泡了,困難越來越多。

隊伍到達承德西郊以後,蘇軍不準幹部團通過市區,更不讓乘火(huǒ)車。經支隊領導報告彭真、陳雲後,東北局決定派火(huǒ)車來接。又(yòu)經過兩天行軍,到達平泉。東北局派來的火(huǒ)車到達平泉火(huǒ)車站後,支隊領導決定,人乘車,馬匹留下。幹部團的前梯隊于10月23日夜晚勝利到達沈陽。這樣經過一個月的長途行軍,隊伍終于比國民黨軍隊提前40天到達沈陽。爲開創東北根據地争取了寶貴時間,輸送了大批幹部骨幹,打下了勝利的基礎。

曆經艱險,長途跋涉,褚鳳岐和前梯隊一踏進東北的那一天,司務長問他:“今天咱們吃什麽飯哪?”褚鳳岐回答:“進東北了,當然吃高粱米飯,炖大豆腐。”思鄉之情溢于言表。回到東北老家,又(yòu)開始了新的戰鬥。可謂是(shì):一路征塵硝煙滾,橫刀躍馬未下鞍!

沈陽市是(shì)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是(shì)工業企業比較發達、産業工人比較集中的重要城市之一。1945年9月6日,曾克林、唐凱率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部隊約4000人自錦州進入沈陽。爲維持城市秩序,成立了沈陽衛戍司令部。并以衛戍司令部名義,張貼布告,宣告沈陽市實行軍事管制。淪陷達14年之久的沈陽人民,第一次獲得翻身解放(fàng)。爲了安定社會秩序,迅速恢複生産,領導城市開展各項工作,于1945年10月10日,首先成立了沈陽市政府,11日又(yòu)成立了中共沈陽市委,孔原任書(shū)記。1945年10月褚鳳岐被任命爲中共沈陽市委委員(yuán)、沈陽市委宣傳部部長兼沈河區區委書(shū)記。

市委成立後,根據東北局的指示,大力宣傳中國共産黨的政治主張,進行收繳敵僞武器,剿匪除奸,清查敵僞特務,接收敵僞物資,摧毀敵僞政權,擴大人民武裝,建立各級民主政權,安定社會秩序,恢複生産等一系列工作。

1945年11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大規模向山海關進犯,鑒于蘇軍執行中蘇條約規定,準備将長春路沿線(xiàn)及大城市讓給國民黨政府接管。中共中央決定改變拒阻國民黨軍進入東北的方針,發出讓出大城市的指示。因此,沈陽市黨政機關,于1945年11月25日撤出沈陽,轉移到市郊堅持鬥争。

沈陽市委撤出沈陽後一分爲二:一部分由市委書(shū)記孔原帶領撤至沈陽北郊财落堡、蒲河一帶,稱中共沈陽市委(北部);另一部分由市委委員(yuán)、副市長焦若愚帶領撤至南郊陳相(xiàng)屯、柳匠(jiàng)屯一帶,成立中共沈陽市東南郊分委。市委和東南郊分委受中共遼甯省分委領導。

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鞏固農村(cūn)根據地的指示,1945年12月省委決定,以沈陽市委爲基礎再設一地委,轄新民、鐵嶺、昌圖、法庫、康平、沈陽以北郊區以及東科前旗、東科後旗等地。孔原任沈陽市委書(shū)記兼一地委書(shū)記,田維揚任軍分區司令員(yuán),張化東爲專員(yuán)公署專員(yuán),褚鳳岐爲宣傳部部長,曾志爲組織部部長。

我黨政軍機關撤出沈陽之後,沈陽郊區的地主武裝勾結日僞殘餘勢力接受國民黨的秘密委任,公開和暗地裏跟我們對抗。因此這一時期地委和軍分區的主要工作就是(shì)掃除沈陽外圍的土匪和地主武裝,鎮壓漢奸惡霸和國民黨的“地下軍”,使占領沈陽的國民黨軍隊失去(qù)耳目和左膀右臂,也爲我黨發動廣大群衆開展武裝鬥争打好基礎。

1945年12月,中共遼西省委在法庫成立,陶鑄任省委書(shū)記,陳郁任副書(shū)記。一地委隸屬遼西〖BF〗省委領導。省委根據形勢發展要求各地以區爲中心,在地、縣工作團的指導下,由點到面開〖BFQ〗展工作,以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一地委遵照中共中央“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在省委的領導下,在康平、前旗全境和法庫、鐵嶺、昌圖廣大農村(cūn)廣泛發動群衆,進行建黨建政擴大人民武裝,建立農村(cūn)根據地。

1946年3月,一地委書(shū)記孔原、專員(yuán)張化東調離(lí),新領導尚未到任。一地委和軍分區遷至省委駐地法庫。因爲地委書(shū)記和專員(yuán)都不在,地委的全部工作,由軍分區司令員(yuán)田維揚、組織部長曾志、宣傳部長褚鳳岐根據省委指示進行工作。

地委帶領各縣區迅速摧毀敵僞政權,鎮壓一批群衆最痛恨的殘害老百姓,幹了無數壞事的漢奸、惡霸、土匪、特務和僞警察,從而把群衆發動起來,提高了群衆的階級覺悟。清算敵僞的資财,把敵僞的浮财、糧食和沒收漢奸惡霸、日僞強占的土地分給窮苦的貧雇農,讓群衆得到實際利益。在群衆發動起來後,認真物色培養貧雇農積極分子,開展建立基層黨組織、基層政權和建立人民武裝。在艱苦的鬥争中,地委還注意組織好群衆的生産。

抗日戰争勝利結束後,當時蔣介石在東北無一兵一卒,一直到兩個月後,才在美國的援助下,從陸海空三路向東北大舉進兵。1946年1月國共雙方簽訂停戰協議(yì)時,蔣介石仍在做搶占東北的美夢,堅持停戰協議(yì)不包括東北。當他們在東北的進攻遭到我軍有力抵抗和沉重打擊後,又(yòu)在全國人民要求和平的壓力下,蔣介石才于1946年3月27日在重慶被迫同意簽了一個東北停戰協議(yì)。

爲了執行好停戰協議(yì),在美國的調停下成立了由美方、國民黨方和我方組成的三人停戰軍事調處執行部。除北平外,在各地設立了若幹個執行小組。4月上旬軍事調處執行部在沈陽成立了第二十七執行小組(簡稱“東北小組”)。1946年6月24日中央決定伍修權、王首道爲“東北小組”的我方負責人,諾爾曼中校爲美方負責人。褚鳳岐從遼西(遼吉)一地委被抽調參加了法庫事件的調處工作。

當時的情況是(shì):國民黨反動派撕毀了國共《雙十協議(yì)》後,制造事端,發動内戰,不擇手段強占地盤。當時強占法庫縣城的由僞警察隊改編的東北保安第六師十六團,故意把強占時間往前提,到處制造輿論。對于敵人這種背信棄義非法進占解放(fàng)區的罪行,法庫縣民主政府立即上報“軍事調停處執行部東北區辦事處”。7月中旬,軍事調停“三人小組”來到法庫,在“三人小組”中,敵、我、美(軍)三方代表各一人,另有地方代表參與談判。褚鳳岐作爲中共地方代表以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參加了在法庫發電廠(今熔鍛器廠)召開的調停會和群衆大會。在“三人小組”到達之前,敵人就做了抵賴的準備。他們僞造“安民布告”,把進占法庫的時間改寫爲1946年6月6日,貼滿縣城的大街小巷。同時,又(yòu)派人挨家逐戶地進行威脅,告知(zhī)百姓“隻能說中央軍6月6日進的城,不許說6月8日”,并在“三人小組”到達後,宣布群衆“戒嚴”,阻止群衆向“三人小組”反映真實情況,在街上還貼出“打倒褚鳳岐”的标語。爲揭穿敵人的花招和謊言,在調停會上,褚鳳岐大義凜然,毫不畏懼,以縣民主政府稅務局6月8日征收商稅開具的稅票(piào)爲據,揭穿敵人的騙局。特别是(shì)在群衆大會上,褚鳳岐用大量的事實揭露了敵人破壞停戰的罪行,戳穿了敵人的陰謀詭計,取得了談判的重大勝利。褚鳳岐的發言有理、有據、有節,表現(xiàn)出他的政治覺悟和較高的水平能力,在當時起到了非常好的影響,對打擊敵人、鼓舞士氣、樹(shù)立黨的威望起到很好的作用。

1946年3月13日國民黨軍進占沈陽,即以沈陽爲基地向周圍擴展,先後占領遼陽、鞍山、海城、營口、撫順、鐵嶺、法庫、昌圖等地。4月上旬,敵軍又(yòu)沿中長路北攻四平、南攻本溪,向我方展開全面進攻。

根據時局變化,遼西省委于3月中旬從法庫撤到鄭家屯,後又(yòu)撤到洮南縣,并于6月改爲遼吉省委,下轄五個地區,陶鑄仍爲省委書(shū)記。随後一地委(包括一分區、專員(yuán)公署)領導機關遷到康平縣順山屯,康平縣成爲一地委指揮戰鬥的根據地。當時省委分析,康平與被敵占領的法庫距離(lí)較近,随時有遭受敵軍侵擾的危險,應該在距敵較遠的科左前旗(後新秋)一帶,建立一個在困難時期可以站住腳的後方。身爲地委宣傳部長的褚鳳岐非常贊同省委的意見(jiàn),積極要求去(qù)前旗工作。于是(shì)省委會議(yì)決定由地委書(shū)記劉瑞森與褚鳳岐一起率領一批幹部前往前旗。

在前旗地區建立後方根據地,在以後不長的時間派上了用場。證明在科左前旗建立“小後方”,确是(shì)英明之舉。褚鳳岐到前旗之後,在地委書(shū)記劉瑞森的直接領導下,争取群衆、教育群衆、發動群衆,開展了打擊地主惡霸的鬥争,〖BFQ〗一下子抓起10名罪大惡極的大地主,群衆很快發動起來,提高了群衆對黨的認識,積極參加鬥争地主,積極報名參軍,積極支援解放(fàng)戰争。

1946年8月下旬,沈陽和法庫的國民黨軍隊突然從幾個方向進犯康平。等得到消息,敵人距我們隻有30裏了,地委等機關隻好匆忙西撤,進入大鄭鐵路以西地區,而敵人一直尾随在後,緊追不舍。10月,根據遼吉省委的指示,一地委和軍分區進入内蒙古奈曼旗大沁塔拉地區根據地,終于擺脫敵人。但(dàn)是(shì)敵人來犯時,卻來不及通知(zhī)活動在接敵區法庫以南、鐵嶺和昌圖農村(cūn)的黨政幹部、軍分區部隊和縣區武裝部,緻使那裏的一千多同志失去(qù)和地委聯系,情況非常危急。後來這些同志在缺吃少穿、彈藥得不到補充、孤立無援的艱苦環境下,不怕犧牲,英勇作戰,不斷東進,經鐵嶺、西豐、通化、臨江、圖們、牡丹江、哈爾濱,奔波四個多月,終于來到西滿分局所在地齊齊哈爾。省委書(shū)記陶鑄說:“這是(shì)一次了不起的勝利,是(shì)一次可歌可泣的‘小長征’。”這次地委撤出康平時,地委書(shū)記劉瑞森還在昌圖,也未接到通知(zhī),什麽情況都不知(zhī)。而這時褚鳳岐等人在前旗照常開展工作。可見(jiàn)建立的前旗“小後方”發揮了作用。

對于此次康平的撤退,由于缺乏組織和準備,指揮失當,地委曾開會,總結經驗教訓,地委書(shū)記劉瑞森和與會同志對負責軍事的領導同志提出了批評,褚鳳岐發言尤爲尖銳中肯。

爲了統一思想,省委書(shū)記陶鑄來到奈曼旗主持召開了大沁塔拉會議(yì),總結了經驗,統一了思想,消除了分歧。會後一地委在奈曼、阜新一帶堅持鬥争,打擊地主武裝,深入發動群衆,開展反奸清算,發展農業生産,改善群衆生活,将奈曼、庫倫兩旗大部分地區建成比較鞏固的根據地。從1947年3月起,以這些地區爲依托,逐步恢複了一地委原轄區。

1947年春,當時的形勢是(shì)遼吉根據地正處于極其困難艱苦的時期。爲建設和堅持遼吉根據地,配合東北我軍作戰,保證軍需民用,糧食生産是(shì)根據地經濟建設的大問題。在此期間,褚鳳岐作爲地委宣傳部長,除參加土改、宣傳群衆、建立政權,還時時不忘發展農業生産,生産糧食支援解放(fàng)戰争。褚鳳岐經常深入基層,了解到有的地方在工作中對春耕生産抓得不夠緊,他立即向省委反映,得到時任中共遼吉省委常委郭峰的高度重視,及時得以改進,保證了生産任務的完成。郭峰于1947年5月22日的《緻劉瑞森等同志信》中說:“根據來信及褚鳳岐同志回來的談話(huà),特提出供你們參考:東北局一再強調春耕期間少開會,少開訓練班,無非爲了生産糧食,節約糧食,爲了完成今年這一關系嚴重的生産任務的完成。但(dàn)從《平分》十三期上看及褚鳳岐同志回來談你們分工及會上讨論情形,似乎感到對春耕抓得還不夠緊(最近對搶種下的力量及收獲當不能忽視)……如何盡最大努力再種上幾十幾百垧,甚至能多種幾千上萬垧就更好,同時還要估計到因戰争可能撂荒一部分……現(xiàn)在離(lí)芒種尚有20天,還可以最後突擊一下,望告各縣抓緊。爲了大家集中力量搞生産、搞支前,省委6月中旬準備召開的縣團幹部會,總結土改準備向後推,模範幹部會準備于‘七一’開。”

褚鳳岐同志深入實際,積極向組織反映真實情況,提出工作意見(jiàn)和建議(yì),爲當時土地改革、堅持根據地建設,迎接東北解放(fàng),在爲領導決策上提供了可靠依據。

當時東北的形勢從1947年上半年之後,越來越向好的方面發展,發動群衆越來越深入,根據地越來越擴大,軍事力量也越來越強。當時康平根據地恢複之後,整個形勢越來越好,一地委恢複了原來管轄的地區後,工作很快開展起來。1947年7月10日,遼吉一地委在康平召開擴大會議(yì),決定放(fàng)手發動群衆,實行土地改革,消滅地主階級。

1948年3月15日,地委又(yòu)在法庫慈恩寺召開縣委書(shū)記聯席會。會上,褚鳳岐傳達了陶鑄同志的口頭指示。陶鑄講,對于1948年2月15日毛澤東同志《新解放(fàng)區土地改革要點》和2月22日中央《老區半老區土改和整黨的指示》兩篇文章,要抓緊認真學習,将這兩大文件中的方針、政策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qù),以前錯了的和與兩大文件精神不符合的,要堅決糾正。東北局認爲東北地區的土地改革,在土地會議(yì)後,發動貧雇農消滅封建剝削制度,有成績和收獲,地主和舊(jiù)富農打得差不多了,取消了他們剝削的手段。但(dàn)也有一些錯誤,而且是(shì)原則性的錯誤,即打擊面過寬,侵犯了中農的利益……新區要停止掃蕩。東北局對掃蕩持否定态度。土改仍要放(fàng)手搞,但(dàn)要有領導地放(fàng)手,不能做群衆的尾巴。新區農會要吸收中農參加。另外組織貧雇農小組。

會後,各縣都認真執行了陶鑄的重要指示……經過自上而下的工作,各地凡被錯劃爲富農的中農,都陸續訂正了階級成分。他們被侵犯的利益,也盡量給予原物和原價補償;不能原價補償的就從多方面設法給予補償……各地經過這段認真補償中農工作,縮小了土改的打擊面……以後在負擔戰勤、生産互助、春荒借糧等方面,一經發生了侵犯中農的偏向,各縣都能給予糾正。

在補償被侵犯的中農同時,對有些城鎮私營工商業被侵犯的,也進行了糾正;對地主中的大、中、小,都給予區别對待。盡量使富農和地主,也分到一些農具和牲口。在鬥争中,亂把地主打死的情況,大大減少了。

土地改革告一段落後,擺在全區人民面前最重要的任務,是(shì)不失時機地投入春耕生産,開展全民生産運動,把地種上,防止撂荒。當時,土改破壞了舊(jiù)的生産關系,新的生産關系還未建立起來,土改後第一年進行生産,在貧雇農中農、富農、地主中間,都有很多思想顧慮。爲此,地委廣泛深入地宣傳黨的生産政策,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規定和措施,穩定了各階層的情緒,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

一地委的土地改革,從總體上看,在遼吉省委的領導下,取得了重大的勝利,消滅了封建的土地剝削制度,滿足了貧雇農世世代代要求土地的願望。在農村(cūn)中,建立了貧雇農與中農在政治上的優勢,爲發展農業生産力打下了鞏固的基礎。在土改後的第一年,能夠克服許多困難,不誤季節地把絕大部分土地種上,很少撂荒,取得了生産上的勝利。同時,農民踴躍參軍,不斷以大批兵員(yuán)補充部隊,對提高部隊的戰鬥力,支援遼沈戰役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經過東北我軍1947年秋冬季攻勢,遼吉行政區的絕大部分轄區獲得解放(fàng),省委機關由白城子遷往鄭家屯。省委于1948年1月決定,在白城子設立遼吉省委後方工作委員(yuán)會,同時撤銷在鄭家屯的前方工作委員(yuán)會。

爲改變因戰争需要而建立的跨省區域,1948年7月6日,東北局決定将遼吉省委改稱遼北省委〖BF〗,陶鑄任省委書(shū)記,将原遼吉省委所轄白城子地區10個縣(旗)委劃歸嫩江省委領導,原遼吉省委所屬的26個縣(市旗)委和原遼甯省委所屬的7個縣委劃歸遼北省委領導,此時省委〖BFQ〗下轄5個地委、33個縣(旗、市)委。

褚鳳岐于1947年12月任遼吉省委辦公室副主任,辦公室主任由秘書(shū)長郭峰兼任。褚鳳歧于1948年7月任遼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1月,被增補爲省委委員(yuán)。

1948年7月遼吉省委改爲中共遼北省委後,9月增設青年工作委員(yuán)會和省直機關黨委以及遼北省廣播電台。褚鳳岐于1948年9月先後兼任省青年工作委員(yuán)會副書(shū)記、書(shū)記。

爲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在中國普遍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定”,迅速開展全省建團工作,中共遼北省委決定,1949年3月16日召開遼北省第一次青年工作會議(yì)。會議(yì)決定組成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遼北省籌備委員(yuán)會,趙石、褚鳳岐、張維國等19人組成籌備委員(yuán)會,趙石兼任籌委會主任,褚鳳岐、張維國爲副主任。

褚鳳岐在兼任省青工委領導工作期間,對青年工作十分重視,他認爲共青團組織是(shì)黨的助手,要培養青年幹部,充分發揮青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當時青年工作還是(shì)處于起步階段,他非常重視鍛煉培養幹部,工作開展得很活躍,當時在全國也很有影響。

1949年1月籌備召開遼北省第一次青年工作會議(yì)。褚鳳岐在會上作了報告,自己召開座談會,調查研究,分析當時遼北青年工作的形勢,中央關于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重要意義,當時對建團工作的要求,講得非常明确深刻,自己動手準備提綱,所以講得非常精彩[ZW(]《林聲回憶褚鳳岐》,2009年6月29日,存遼甯省政府辦公廳政府志辦公室。[ZW)]。這次會議(yì)開拓了遼北建團新局面。爲了适應建團工作新形勢,準備大批青年幹部,省委決定建立省團校。褚鳳岐決定在遼北學院設了一個青幹班,抽調一些有培養前途的青年幹部,進行短期培訓。這就是(shì)遼西省團校的第一期。褚鳳岐對青年幹部要求嚴格,給他送的材料,一個字寫得不對,他都要嚴肅指出。他要求青委的幹部多讀書(shū),他的觀點是(shì),你們還小,你們的工作還在以後呢,所以現(xiàn)在要抓緊讀書(shū)學習。褚鳳岐是(shì)遼北共青團的奠基人。

摘自《遼甯黨史人物傳》

本文網址:/news/704.html

鐵網管備002014007

技術支持:大友(yǒu)科技